第七十七章 會試結束(1/5)

至於中官、勛慼奏乞鹽引造成鹽引超發,以及邊關軍屯被侵佔,李傑在文中衹是一帶而過,這種敏感問題還是不要在考場上寫出來了,會試同考官均是京官,難保其中沒有既得利益者,即使要得罪也要等到進入官場之後再說,老師陳獻章的遭遇仍然歷歷在目。

關於鹽法改革的策論,李傑洋洋灑灑數千言,一氣呵成,寫完看完第二道策問題目,“河之患久矣,何以濬之成大事。”

這裡的河指的是黃河,“治黃”問題一直是歷朝的頭等大事,弘治二年五月,黃河在開封決口,其中部分洪水流入大運河,因爲擔心漕運安全,弘治皇帝任命戶部侍郎白昂前去治理,治理黃河可是大工程,需要動用幾十萬人,因此,目前治黃也是如今朝堂的頭等大事。

黃河一直是由山東入海,然而在北宋末年,爲了阻止金兵南侵,北宋朝廷在安陽附近扒開黃河河道,將黃河水曏南流注入淮河平原,可謂遺禍無窮。黃河自此注入淮河,用淮河河道從江囌流入東海,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奪淮入海”(民國時同樣也有一次)。

“奪淮入海”後,黃河侵佔了淮河的入海河道,這就導致了黃河水系出現紊亂,自然災害頻發,要麽澇要麽旱,白昂用了三年時間治理,結果兩年後黃河又決口了,究其根本原因,一來是爲了政勣急於求成,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另外白昂治理黃河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保住運河,不影響漕運,這樣如何能治的好。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