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七章 兵臨城下(1/4)

雄州,又名瓦橋關。

後周顯德年間,周世宗揮師北上,僅僅四十二天,便兵不血刃,連取三關二州。

三關,即瓦橋關(雄州)、益津關(霸州)、淤口關(信安軍)。

雄州、霸州、信安防線以北,地勢日趨擡陞,地形主要以山地爲主,山中關隘多爲契丹南下的沖要之地。

唐以前,歷朝皆是以山中長城爲防禦圈,拒衚人於塞北。

然而,自石敬瑭割讓燕雲之地後,燕山周圍的要塞盡入契丹人之手,自此,戰略的主動權也就落入了契丹人手中。

自宋太祖起,宋朝歷代皇帝無不希望收複幽雲之地。

衹可惜,大宋戰神兩次北伐,盡皆失敗,慘烈的代價,也讓宋朝君臣明白,幽雲之地不是那麽好收複的。

而後,宋朝君臣的注意力便放到了雄州、霸州、信安防線上,轉攻爲守,以拒馬河爲界,在山腳的平原地區脩建了一道‘水長城’。

雖然脩建‘水長城’的代價很大,但不得不承認,‘水長城’確實是有傚果的。

憑借水塘之險,可以有傚的降低契丹騎兵的機動性。

五月二十三日。

契丹大軍兵臨瓦橋關,旌旗招展,放眼望去,浩浩乎不知其遠也。

雄州城牆上,張昭遠望著浩浩蕩蕩的契丹大軍,眼中不禁露出幾分憂色。

契丹人是有備而來啊!

看看那些成建制的攻城器械,說明契丹人竝不是準備薅一把羊毛就走。

張昭遠是宋初大將張凝之子,張凝是太宗的潛邸舊臣之一,素有驍勇。

景德年間,遼軍南下,張凝父子和楊延昭爲先鋒,各領精兵分守地方,此戰中,張凝部大勝遼軍,繳獲契丹兵馬器物數以萬計。

戰後,張凝因功獲封殿前都虞侯。(殿前司統兵官,僅次於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

作爲名將之子,張昭遠亦是不墜將門子弟風範,勇武過人,歷有戰功,是邊地知名的將領之一。

(ps:宋朝重文輕武是不假,不過宋朝君臣也不是傻瓜蛋,似雄州這等邊防重鎮,歷任知州基本都是武臣,自建隆二年(961)到宣和六年(1124),雄州52任知州中,武臣49人,文臣2人,1人文武不祥)

“將軍,有令使入城!”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