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間隙暗生(2/3)

另一邊,馬保忠聽到張儉的廻複之後,頓時長舒了一口氣。

這種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話,他還真不太敢說。

但張儉不一樣。

宛平張氏,可是遼國漢人中的大族。

早在遼太宗時期,張儉曾祖張禮便官居從三品的黃左散騎常侍,此官雖然衹是顧問之職,沒有實際職掌。

但能夠作爲天子顧問,已然是清貴之極的官。

雖然到了張儉祖父、父親這一代,張氏已然沒了顯貴之官,但到了張儉這一代,張氏再次崛起。

統和十四年(996),張儉高中狀元,恰逢此時,漢人的地位開始諸部擡陞。

自此,張儉的仕途踏上了快車道。

僅僅二十餘年的時間,張儉就一路從雲州幕官陞至中樞重臣。

隨著張儉一路高深,張氏的聲望也跟著一路扶搖直上,徹底成爲漢人中的望族。

這邊。

張儉雖然看似是在廻答耶律隆緒的問題,實際上他心中卻在想另外一件事。

他是宛平人,宛平舊爲幽都縣,隸屬於幽都府,也就是現在的析津府。

然而,隨著天聖盟約的簽訂,再過不久,析津府就會劃歸大宋。

對於張氏這樣的遼國大族而言,析津府歸於宋朝了,他們的家族駐地自然是要遷移的。

可就在商議遷徙之前,族中出現了不同的意見。

有人竟然打算不隨著家族遷徙,準備跟著析津府歸入宋境。

張氏內部之所以産生這樣的聲音,其實和他們的祖籍有關,張氏竝不是析津府土生土長的漢人。

五代後晉時期,爲了躲避戰亂,部分張氏族人從清河遷徙到了薊北地區,也就是舊幽都縣附近。

也就是說,宛平張氏實際上是清河張氏的一支。

尤其是清河張氏出了一位皇後之後,宛平張氏內部贊同歸宋的人頓時多了幾分聲色。

雖然宛平張氏移居薊北已有近百年,但好歹是同一個先祖,有這份香火情爲引,歸宋似乎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同時,這也更有利於保全家族傳承。

兩頭下注!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