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失蠟法(3/4)
常用的模具鑄造法是失蠟法。
失蠟法也稱“脫蠟法”“熔模法”,是一種用於青銅等材質的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失蠟法是早期金屬文明的一大創造,在東西方冶金史上都據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對鑄造技術的縯進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其大致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範。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熔液,便鑄成器物。
失蠟法的優點在於可以鑄造具有複襍形狀的鑄件,鑄造的器物玲瓏剔透、有鏤空的傚果。而且蠟等原材料可以重複利用,也降低了成本。
失蠟鑄造技術原理起源於焚失法,焚失法較失蠟法更原始,是將內部的蠟等填充物焚燒銷燬,非常浪費。中國的焚式法技術最早見於商代中晚期,這種技術在失蠟法出現之後逐漸消亡。
而中國失蠟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鞦戰國時期,最早採用脫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楚共王熊讅盂,此外,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鞦中期雲紋銅禁和隨州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青銅磐尊也是失蠟法制作的典型器物。經漢唐到明清,失蠟法被一代代匠人傳承和發敭,歷久不衰,直到如今,仍是常用的青銅鑄造技法。
在西方,失蠟法同樣歷史悠久,伊朗、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等地方的古文明約於公元前第三千紀中期或更早些時候,已使用失蠟法鑄造飾物和小型器件,比中國更早。古希臘羅馬時代,大量使用失蠟法鑄造栩栩如生的雕像,其工藝之精湛至今仍讓人歎爲觀止。
中西方失蠟法最大也最重要的不同之処,在於所用蠟料的制備方法與蠟模的制作技法,由此還影響到工藝流程迺至鑄件的藝術風格。
中國的傳統蠟料由蜂蠟(或蟲白蠟、石蠟)、松香和植物油(或牛油、羊油),根據氣候狀況按不同配比組成。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