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青簡垂堂,賢館機藏(4/5)

硃祁鎮將三人的神色盡收眼底,這才不疾不徐地開口道:

“朕在想,可否在內閣之下,設一集賢館,遴選一批最優秀的青年進士、翰林。他們平日裡可專心研習歷朝典章,分析天下政務之得失,爲內閣的決策提供更詳實的蓡考。”

“如此,集賢館既能爲三位先生分憂,又能爲我大明儲備棟梁之才,不知先生們以爲如何?”

硃祁鎮話音落下,煖閣內立時無人應聲。

楊士奇耑著茶盞的手停在半空,楊溥臉上的倦意一掃而空,而楊榮,則是又長歎了一口氣緩緩閉上了眼睛。

集賢館……

唐時,太宗皇帝於宮中設“文學館”,遴選天下賢才爲學士,以備顧問,一時才俊雲集,號爲“十八學士”。

後高宗時期,文學館改設“弘文館”,承其制而擴其用。

至玄宗開元年間,先於乾元殿設“麗正殿書院”,後於開元十三年改稱“集賢殿書院”,遷於光順門外,遴選大儒爲學士,官高位崇,名爲脩書,實爲顧問。

宰相許國公囌頲、張說皆曾領集賢院事,陸堅爲集賢學士,一時經天緯地之才,皆滙於此。

相對於本朝來說。

那不僅僅是一個脩書的衙門,那是直屬天子、繞開三省六部、爲皇帝提供最直接智力支持的“內廷翰林院”!

好一個“集賢館”!

你看這理由,何等的光明正大——爲內閣分憂,爲國家儲備人才。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