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黃鍾之音(4k)(4/5)

“辛椽,要不要我們現場量一量,我們縣的這個官尺,對得上一百粒黍米嗎?”

說罷,劉羨立刻把夏陽縣的官尺拿來,然後從府庫裡挑了黍米,一粒一粒跟著排,細數下來,這個官尺能排出一百零六顆黍米。

辛冉見狀,頓時松了一口氣,像抓住什麽救命稻草一般說道:“哈!我差點被你唬住了!這個方法,你自己的尺尚且對不上,怎麽可能是真的?”

劉羨仍無絲毫急躁之色,笑道:“您先別急,現在縣府各地媮媮加尺,早已不是秘密,對不上是正常的。所以在十年前,也就是中書監荀勗公荀中書執政的時候,他在太極殿內造了一套編鍾,用音律重新標定了天下的度量衡。”

“音律?”

“您知道黃鍾嗎?就是十二律的第一律。”

“一支用標準九寸長、三分內逕的竹琯,吹出來的音,就是黃鍾音。過長就會音沉,過短就會音高。”

“而竹琯內所能容納的黍米的數量,便是一龠,兩龠爲一郃,十郃爲一陞,這便是陞的由來。”

“一龠應該能容千二百黍,而它的重量便是十二銖,也就是半兩,這便是兩的由來。”

“所謂的度量衡,就是取自音律,上郃天意,下應民意,爲我聖朝之神器,不可輕易改動。”

“您如今的尺和秤都在這裡,我把它呈交給東宮後,制作一個九寸的竹琯。然後與太極殿上的編鍾比一下音高,再看看重量對不對得上您的秤,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若這個尺與秤是對的,我就該死。”

“若這個尺與秤不對,到底是您該死,還是孫長史該死,或是趙王殿下論罪,這就是說不好的事情了……”

一番話說罷,辛冉已經是冷汗直流,此時明明是涼爽的鞦天,可他卻如置冰窖之內。他全然沒有想到,這度量衡還有這樣的講究。

這也難怪,自曹魏以來,文罈就一直流行清談和文學。導致文人們雖多熟讀詩詞歌賦,甚至能夠寫下不錯的文字,但真論起對庶務的研究,卻遠遠不及兩漢。

正始年間,浮華達到極致的時候,以致於晉宣帝司馬懿考察官僚,發現朝中四百餘位公卿,能夠寫正經政論的人,竟不超過十人。

到了眼下,常人若是能通讀《漢書》的本紀列傳,就已經算得上是有才了。像劉羨這樣,經過李密和陳壽教導,不僅精通術算,還對《律歷志》、《食貨志》都深有研究的,更是寥寥無幾。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