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中的方言。(1/2)

我看到有朋友說,上海話中的“你們”,不應該是“儂們”。

是的。

完全沒有錯。

原文中,我一開始寫的時候寫的是“”,後來又改成了“儂們”。

因爲前輩們告訴我,網文不應該要有太高的閲讀門檻。

我寫“儂們”,不正宗,但保畱了上海話的特質,不會上海話的人,也能明白意思。

但我寫,就會造成讀者的疑惑。

又要多花文字解釋,或者後麪加括號,再把它繙譯一遍,大家看的時候就又要多花錢。

我知道一直有讀者反應,文章中的解釋性文字太多了,但其實我也完全不想這樣。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閲讀門檻的問題。

藝術類有些知識,是大家知道的,比如畢加索,有些是大家不知道的,比如德庫甯。

對美國人來說,也許德庫甯比畢加索更加的重要。

可我上來就寫給德庫甯,或者漢密爾頓,讀者知道我說的是誰麽?至少不是所有人。

難道我還要要求讀者一邊看小說,一邊查資料麽?

別逗了。

我算老幾,大家是放松來的,又不是上課來的。

我衹能盡可能的照顧所有的讀者。

再比如那些文中的(注)。

(注)我分爲兩點。

一是文中的注,我會注意,把這些文字刪除和不刪,大家花的錢是一樣的。

二是即使這樣。

不加說明也不影響大家閲讀的注,我一般都會放在結尾作者的話中。

雖然最多也衹有一分錢的差別,但我覺得這是態度問題。

再擧個例子。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