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4章 功德無量,明實亡於天災(2/3)

嘶……

衆人倒吸了口涼氣,眼中滿是震驚之色。

對於範圍波及到數百數千萬的大災來說,別說是八年不用救災了,哪怕是三個月不救災,那就能餓殍遍野、易子而食。

現在能八年不救災,這簡直就是神跡。

即便是整個過程中遇見了種種難題,收成比賬麪上少一半,那也是四年不用救災,依舊是給朝廷省太多事情了。

四年不用救災,能活下來多少百姓?能在大災之後産生多大的價值?

崇禎也是頭皮發麻、心神俱震,明末的這場大災持續到什麽時間他不太清楚,但後世討論明朝的滅亡的主要原因不是黨爭,也不是造反百姓,而是亡於天災。

仔細想想這個結論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

黨爭再厲害,建奴也沒能一直打進山海關,哪怕是崇禎殉國,建奴都在山海關外轉悠。

雖然從龍井關、喜峰口兩次進來劫掠,但都衹是暫時的,衹要一日沒有將山海關徹底攻破,建奴就不敢揮軍直入。

因爲衹要從喜峰口、龍井關等地進來,明軍就能封鎖這兩地,徹底斷掉後路,到那個時候,亡國之際,哪怕是五換一、十換一,也能換掉建奴的那幾萬騎兵。

若非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南明和李自成等聯手也不是沒有機會乾掉建奴,等乾掉建奴之後雙方再爭天下就是了。

若非是大範圍的大旱,那麽百姓也不會走投無路了跟著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造反。

造反那可是誅九族大罪,但凡有條活路,都不會造反。

沒有李自成等人造反,大軍蓆卷西北西南之地,朝廷也不會在西北西南損兵折將、消耗大量精力、物力、財力等等。

將鎮壓叛軍的兵力、軍餉、軍需弄到遼東去,不說主動出擊乾掉建奴,守住關甯防線、甚至收複一些城池還是可以的。

若是沒有這場大天災,哪怕是加三餉,百姓也不是不能承受,日子苦點縂比亡國強吧。

所以說,明實亡於天災,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即便是要亡國,但至少崇禎肯定不止十七年,二十七年、三十七年都是有可能的。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