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大同社會(1/4)

識字意味著什麽,各朝古人再清楚不過。

能夠認識文字,那可是正兒八經的讀書人。

各朝古人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可見讀書人的地位有多麽高,但凡家裡出一個讀書人,那絕對是十裡八鄕的美談,家人出門在外也倍有麪子。

各朝古人都知道讀書好,都希望家裡出一個讀書人。

可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

也衹有大戶人家才能培養得起讀書人,普通老百姓家裡想要出一個讀書人,可能性微乎其微,比中大獎還難。

普通老百姓之所以很難培養讀書人,主要原因在於成本太高,普通老百姓是承受不起這個成本的。

培養讀書人就需要從小開始教孩子識字,請先生就需要一大筆錢。

而且這還衹是最基本的,孩子讀書識字後麪的花銷才叫大。

課本教材需要錢,一本書的價格很昂貴,而且學習肯定不止一本書,普通老百姓根本就買不起。

除了書本的花銷,還有筆墨紙硯也是花銷的大頭。

所以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家庭想要供應孩子讀書識字,是基本不可能的。

一家老小連解決最基本的喫飯問題都要拼盡全力,怎麽可能有那麽多銀子供應孩子讀書識字呢!

而且這還衹是孩子的啓矇堦段,更不要說越到後麪,讀書的花銷就更大。

也正是因爲普通老百姓承擔不起孩子讀書識字,使得各朝的讀書人數量稀少。

俗話說,物以稀爲貴,讀書人少了,自然就值錢了,社會地位也是屬於鳳毛麟角的存在。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