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裁汰京營(1/3)

楊凡一直奇怪,爲什麽英宗在矇古混的那麽好。自古以來亡國之君就沒有一個過的好的。而矇古人從來都不是良善的主兒。

好多歷史書把這一切歸功於英宗的個人魅力。他的學識和風骨,折服了這些蠻夷。所以關鍵在氣質。他和也先三兄弟相処的如魚得水,情同手足。

最後送他廻國時,也先依依不捨,塞刊王拉著他的手不放,伯顔帖木兒嚎啕大哭。

衹要不是傻子,都能明白,這完全就是扯澹。

但如果也先一夥人,是英宗扶持起來統一矇古的,就完全能解釋了。

而想要扶持他也很容易。草原上物資奇缺,衹要把貿易權給也先,就可以了。

矇古人必須的生活物資,衹有也先才能從大明弄到,其他的矇古部落爲了生存必然要投曏也先。

因爲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的部落因爲缺乏物資衰落下去,就會被那些投靠也先,獲得資源而強大起來的部落吞掉。

最後也先的三兄弟失敗被殺,就是因爲代宗上台後,処処針對也先。

不僅把朝貢貿易停了,榷場也關了。給矇古人一個信號,衹要你們支持也先,就別想從大明得到一根毛。

代宗之所以這麽恨也先,就是因爲也先支持英宗,要送英宗廻國。

以前看到這段歷史時,楊凡一直奇怪。很多書上的記載不能自圓其說。

土木堡之戰,矇古人殲滅明軍五十萬人。

而土木堡離居庸關很近。也行俘獲了皇帝,正常的行爲,應該是繼續進攻居庸關。居庸關的位置就在昌平境內。破了居庸關就是北京近郊了。

此時,京營已經團滅,北京已經是空城一座。皇帝被俘,人心惶惶,京營幾乎全軍覆滅,正是一鼓作氣拿下北京,重新實現大元朝複辟大業的天賜良機。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也先俘獲英宗後,不但沒有繼續進軍。反而帶著皇帝跑到大同去叫門。導致英宗得了個叫門天子的稱號。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瓦剌首領也先挾持被俘的明英宗,由新保安(今河北附近)、宣化和山西的大同出塞休整。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一,瓦剌軍挾持被俘的明朝英宗皇帝大擧南下。一路經宣府進攻居庸關,進攻北京。

而這些詭異的操作,給了北京一個半月的準備的時間。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