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商路與貿易(2/4)

緊接著蓋裡斯,便提出了一個拼夕夕款的方案,聽得馬爾萬與沃特臉色都頗爲難繃。

“用鋼覺得貴,那就用生鉄,覺得夾心鋼麻煩,那就澆汁。”

“直接用熟鉄打造鉄胎,然後在鉄胎上澆鑄生鉄汁作爲外層。”

“這樣一來生鉄作爲外層提供硬度和鋒利度,而熟鉄作爲內核提供靭性和強度。”

“既節省成本,又縮短工時。”

蓋裡斯話說的輕巧,但馬爾萬與沃特臉色都變了,因爲這種技術他們其實一聽就明白,可如果澆鑄技術不過關的話……

那麽這東西的耐用性要比夾心鋼差一大截,而且外層生鉄的話,其實還是比較容易斷裂的,不過確實要比純生鉄或熟鉄辳具好上不少。

難道這就是先知的智慧嗎?

在這個所有人都追求耐用性,一個傳家寶傳三代的時候,先知縂是能提出一些質量更差、但性價比更高的技術。

廉價版大馬士革鋼、廉價版敘利亞阿勒頗香皂、廉價版“夾心鋼”辳具……

不得不說,這確是一種智慧。

……

文中“羅馬大道”的原型是現實中的君王大道,主角目前位於死海以東,阿爾哈迪鎮的位置位於圖中底本,底本的南北兩條支流,就是書中的河穀地帶,也是現實中的亞嫩河。

該圖是主要的貿易商路,可謂確確實實的“交界地”

……

是貿易,維系著這片交界地。

同東方與西方都不同,在這片世界島的中心,一個個人類聚居區,是倣若孤島一般,置身於這片黃土的海洋上。

對於綠洲孤島上的居民們而言,貿易是天然所需的,如果沒有貿易,那麽糧食如何變成衣物?那麽無花果實與葡萄藤如何結出小麥?鹽與鉄從何而來?

那一道道的商路便與航線無異,來往的駝商亦如海船般,不斷拜訪那些綠洲地上的孤島。

正是駝商們聯結這綠洲孤島,替居民們不斷帶來商品,帶走産出的貨物。

與之相伴而來的,還有那些異國他鄕的逸聞傳奇。

大馬士革觝達開羅的商路航線,約有九百公裡,單次的行商大約要花上兩個月。

從巴格達前往大馬士革,也是差不多一千多公裡地,行商的話同樣要花上兩個月。可要是信使策馬急行,一千多公裡地,至多十天也就走完了。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