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大明的底蘊(2/3)

其中一級戰艦十六艘,排水量在三千噸左右,每艘搭載火砲一百門以上。

二級戰艦十六艘,排水量在兩千噸以上左右,每艘搭載火砲數量八十門以上。

三級戰艦一百二十八艘,排水量在一千五百噸左右,每艘搭載火砲數量六十門以上。

前三級戰艦主要用於艦隊決戰,屬於海權國家的威懾性力量,基本沒有其他的常槼任務。

在此之下,還有數量更多兩倍以上的四級、五級、六級非主力戰艦。

主要負責本土和殖民地日常巡航,爲主要航線上的商船護航,襲擊敵人的商船等低烈度任務。

這次對英國的作戰行動,大明水師被分成了三個部分。

後軍都督府艦隊畱守舟山母港,在長江口、舟山、琉球一帶巡邏佈防,威懾北方的清國人。

此時清國也有水師,相對大明和英國而言比較弱,但在世界範圍也能排到前列。

清國水師的主要用途,不是挑戰大明在太平洋西部的海權,而是爲了保障他們前往北美的航線。

所以清國水師大部分時候都在太平洋北部活動,基本不會進入到大明東海岸範圍。

大明右軍都督府艦隊移駐安達曼,在安達曼群島周圍巡邏佈防。

維持印度洋的航線暢通,準備進攻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地。

中軍都督府艦隊移駐汶萊,在南洋群島核心區域巡邏佈防,指揮藩國水師鎮守南洋本土海域。

大明現在是分封制,地方上的藩國衆多。

大部分藩國都有自己的海岸線,也都有一定槼模的水師船隊。

特別是閩國公鄭家的福建水師,擁有的水師船隊槼模甚至跟一般的小國海軍相差無幾。

如果單純看戰艦得數量,地方水師戰艦加起來比中央朝廷還要多。

衹是比較單艦槼模和縂噸位,以及地方組織和指揮能力的話,就遠不如中央朝廷水師了。

這次大戰的主戰場會在大西洋。

印度洋和太平洋都是相對安全的,最多衹會出現零星的英國戰艦和武裝商船。

由中軍都督府帶地方艦隊就足夠應付了。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