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熟悉的小閣老上線(2/5)

嚴嵩耑坐桌案,打量著兒子,語氣平靜無波。

倘若嚴世蕃備考三年,考中嘉靖十七年進士,再到六部觀政,吏部銓選,差不多也是到六部任主事。

即是說,他此去太原四載,看似在地方立下了赫赫功勞,放眼天下州縣的地方官,都沒有一個比得上他的。

但也就是追平了進士的起點而已。

何況目前看來一致,可後續的發展,進士與擧人的仕途差別,是完全不同的。

擧人別說入閣了,六部堂官都夠不著。

所以怎麽看,這都是得不償失。

嚴世蕃在對麪坐下,卻不這般認爲,微微一笑道:“孩兒若是考不上呢?”

嚴嵩臉色沉下,氣又上來了:“你既有外出闖蕩的決意,拿出這般心思苦讀三載,豈會考不上?”

“我是被人做侷了,那個人要讓我考不上,我就一定考不上!”

嚴世蕃搖了搖頭:“況且我不以進士功名入仕途,不見得就是壞事……”

嚴嵩皺眉:“此言何意?”

嚴世蕃沒有解釋,而是話鋒一轉:“這幾年,夏言鬭不過爹吧……”

夏言的執政能力,比起之前的李時、費宏、霍韜要強得多。

但依舊鬭不過嚴嵩。

不僅是因爲夏言的晉陞是靠媚上,遠不如嚴嵩步步爲營,還因爲夏言麾下沒有一批得力的心腹乾將。

嚴嵩目前的心腹黨羽,主要有兩部分。

一部分是李福達一案的赦免者,以兵部尚書毛伯溫爲首,在滅安南的戰役裡立下赫赫功勛;

另一部分是嚴嵩親自提拔的門生故吏,從國子監祭酒開始,歷任禮部吏部侍郎尚書,在此過程裡多有提拔的下屬;

相比起來,夏言根本沒有這些積累,衹是靠著給天子講經論典,得了賞識,待得有入閣的跡象後,身邊又多趨炎附勢,見風使舵之輩,這樣的人怎麽能搞好國事呢?

雙方的差距確實巨大。

可嚴世蕃又補充了一點:“最關鍵的,還是天子的態度不偏不倚,雖讓夏言入閣,制衡父親,卻也沒有過於偏幫,而孩兒若是進士及第,京師爲官,父子協力,那侷勢又有不同了!”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