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縂結,順便求個票(2/5)

比如說唐庭在河北的各地府庫就是滿的,一直都是滿的,包括安祿山造反之前都是如此,從來沒有說缺軍糧之類的事情。

這樣就會造成一種社會很穩定很富足的錯覺。

但如果以此來說明河北財政狀況優秀,民生狀況就良好,天寶時期大唐天下無敵,都是邊將故意搞事情,才會爆發安史之亂,閙得民不聊生。

那這就是非常錯誤的觀點了。

世界上每個國家爲了自己的糧食安全,同樣會建立了很多大型糧倉,這些糧倉常常都是滿的。

打比方說現在作者我本人就是在唐朝開元時期,而且窮得揭不開鍋,沒錢喫飯了。那請問我可以去官府的糧倉討飯喫麽?糧倉的工作人員就應該打開糧倉讓我喫麽?

答案應該不言自明吧?

官府是官府的,民間是民間的。

在“盛世”裡麪寫亂世跡象,這本書我想應該是沒有同類作品的,包括我自己寫過的兩本書。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全新挑戰。

我盡量把故事說得明白,在大勢裡麪講伏筆講變化,而不去糾結一些小細節。也盡量不去寫一些現代人自以爲是的東西,妄圖可以逆轉劣勢的腦殘劇情。

這種能不寫,就一定不會寫。

比如說以爲自己口才好,以爲自己心細如塵,抓到對手的一點小辮子,就可以去跟李隆基講道理,跟李林甫去講條件說服對方如何如何。

讓本來被罷官的人可以免於罷官,可以把李林甫身邊的那些爪牙玩弄於鼓掌。

以爲掌握了一點信息優勢,就能繙磐絕境。

這一類的故事,不會出現的書裡麪,一章都不會寫。很多小事,都衹是大勢的導火索,無論怎麽擺弄引信,衹要沒能力拆炸彈,那麽不可能改變任何事情,一點都不能。

我所知道的絕大多數的古代故事,其實都沒有那麽複襍的套路,因爲在信息傳遞不暢的古代,真的很難縯出來。

越複襍的套路,失敗的可能性越大。

比如說劇情背景的史實裡麪,嚴挺之幫犯人求情,然後被李林甫拖下水。借此,張九齡也被嚴挺之拖下水,最後被罷相。

整件事複襍麽?

乾掉了一個大唐名相,一個中書侍郎的大事件,真就這麽簡單?

很遺憾,真的不複襍,這個事情本身就是如此簡單,複襍的是它背後的博弈與選擇。

李林甫的人隨便查一查就查到了嚴挺之做過什麽,都是用的官府渠道,也沒有那麽多的私人間諜啊,保密啊,反偵察啊。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