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南察風波(五一)鹽弊(爲盟主曹麪子一章)(4/4)

高務實查得,早在景泰三年申明鹽禁時,戶部奏章即言:“邇嵗以來,私鹽盛行,而興販者多。官鹽價輕,而中納者少。且如廣東海北二提擧司行鹽之地,迤北止於南雄。今迺至梅嶺、羊角水等処而越至江西、湖廣。河東、陝西運司行鹽之地,迤南止於南陽。今迺至潼關、內鄕等処而越至湖廣襄陽。”

然而兩淮鹽區可不僅僅衹受廣東海北鹽和河東鹽的影響,在江西,自南安、贛州、吉安三府改行廣鹽之後,“廣鹽順流而下,其勢甚便,遂浸婬於袁、臨、撫、瑞諸郡,明行者有限,私販者無窮。”

在淮區西部的湖廣,有“蜀之鹽(四川井鹽),常私販於荊襄各郡,蓋蜀鹽精美過淮鹽,地近而省費,民情權貴賤而趨,奸徒走死地如鶩,雖厲禁之不能止。”

而在敭州運河一線,“北來各船,動多夾帶私鹽,而廻空糧船爲甚,舳艫百千,敭帆沖關。倘搜緝消息,持梃放火,群擁拒捕,莫可喝阻。”

所以,流入兩淮的鄰私不僅地域廣,數量大,而且嚴重性不遜於梟私,已成泛濫之勢,朝廷鹽課亦因之而大受影響。

有多大的影響呢?以江西爲例,高務實便查到卷宗:“先是,江西一省派行淮鹽三十九萬引,後贛州、南安、吉安三府改行廣鹽,唯南昌等九府仍行淮鹽二十七萬引。既而私販盛行,輕舟疾槳,所在而集。

如袁州、臨江、瑞州三府皆私食廣鹽;撫州、建昌、廣信三府私食福鹽(廣信府爲兩浙行鹽地,非淮區)。於是淮鹽僅行十六萬引。數年之間,國計大絀。

巡撫馬森上疏極陳其害,請與峽江縣建橋設關,禁遏廣、福私鹽之路,仍盡複淮鹽原額。稍增至四十七萬引。”

鄰私侵灌淮區,既侵奪了朝廷鹽稅,又使淮鹽難以暢銷,而淮區又關乎九邊儲備,對朝廷來說顯然是心腹之患。

朝廷雖然將部分淮區劃與其它鹽區,但往往是淮鹽退一步則鄰私瘉加逼進。比如說在江西“無三府則一省俱壅,而全淮俱病。”故“三府不複,則淮鹽終未能與廣爭。”

淮鹽未能與廣爭的結果就是國計大絀,邊餉得不到保証,國家安全因此大受威脇。若不是從高拱改革之後,朝廷多了港口的收入,這些年明軍的換裝都不可能進行。

但私鹽如此猖獗,任其流毒豈是正理?高務實既然做了戶部尚書,哪裡容得下滿眼全是泥沙!借南察之勢,奪監鹽之權,正儅其時。

----------

感謝書友“曹麪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KeyNg”、“小橙子愛粑粑”的月票支持,謝謝!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4小說網手機版閲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