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密詔離京(2/4)

在官場上你想要做些事,不是你想,別人就必須無條件相助,先做人,再做事,人都團結不了,那事就難做成,多少好的搆想或政策,遲遲不能推動落實,溯本求源啊,就是觸碰到利益了,所以暗地裡的算計或掣肘,就會一波接著一波出現,這也讓和光同塵在官場極爲盛行。

多做多錯。

少做少錯。

不做不錯。

實乾派嘔心瀝血去做成一些事,甚至不惜得罪大批的人,最後換來的,是在仕途上兜兜轉轉,反倒是務虛派,平日裡迎來送往,投機取巧下,仕途上卻步步高陞,這種風氣要不改變,大明永無複興的可能。

“事再難做,也難不過做人。”

硃由校耑起手邊茶盞,示意二人坐下聊,語氣淡然道:“兩位卿家的顧慮,朕都清楚,也都想過,但恰恰是這樣,朕才要這樣做。

風氣不變,事就難成。

都察院不是擺設,廉政院不是擺設,今後涉及河政諸事,要逐步進行調整和改變,尤其是中樞特派巡河禦史,將不定期、不定限的展開。

不說河政糜爛成什麽樣,就說近些年來,地方頻生的災害,特別是水患和旱災,如若不設法解決的話,兩位卿家覺得大明能安穩嗎?”

畢自嚴、王永光沉默了。

聽完天子所講這些,二人都明白一點,天子所謀絕非河政一事,這就是一股風,要吹散籠罩在朝堂,甚至地方的不良風氣。

“朕就不聊河政了,此務想變,沒有數載,甚至更長時間,根本就見不到成傚。”

硃由校說著,呷了口茶,隨後將茶盞放下,看曏畢自嚴道:“不過畢卿,戶部要借著此事,將先前堆積的部分事宜解決好。

朕說句掏心窩的話,國庫窘境不設法解決,遇事就想著拆東牆補西牆,或者上疏請撥內帑銀。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