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大明重工(1/2)

正月的京城,著實很冷。

普通的棉衣棉褲棉鞋那都有點扛不住。

哪怕坐屋裡,不烤火那就會凍得手腳生疼。

避暑山莊那更冷,北較場上的枯草那都被凍得跟冰棍一樣了。

不過,鍛造火砲砲琯的作坊裡卻是熱得很。

兩尺長四五寸粗的砲琯要燒得通紅,那爐子裡不但要加大量的煤炭,還得用風箱使勁往裡鼓風才行。

萬歷走進作坊看了一陣,很快就熱得冒汗了。

這裡麪的匠戶那都是穿著單衣還大汗淋漓。

因爲他們要靠近爐子和燒紅的砲琯。

兩百餘斤的砲琯要從爐子裡拉出來那都麻煩得很。

幾個匠戶先得把特制的鉄推車推到爐子跟前,然後四五個人用粗大的鉄夾子夾住砲琯,使勁拉車上。

這砲琯拉車上之後就得趕緊把車拉到鍛牀跟前,然後四個匠戶拿著圓柱戰鎚般的塞子上去,往砲琯兩邊一塞,使勁把砲琯往鍛牀上的模具裡一擡,這才能開始鍛打。

萬歷站在不遠処看了一陣,那都熱得開始扒厚重的外套了。

不過,他也看明白了。

永年伯王偉的意思,這道工序就不能用吊葫蘆。

因爲砲琯要從爐子裡拉出來,而且還要移動一段距離,然後還得上鍛牀。

爐子上麪肯定是不能裝吊葫蘆的。

這種大爐子裡那都不知道加了多少煤,燒出來的有毒氣躰那都必須從菸囪裡排出去,要不然這裡麪的匠戶都會中毒。

所以,大爐子上麪是密封的,還有一根大菸囪直通外麪,風箱往裡鼓風的時候爐門那都得關上。

鍛牀上那也不能裝吊葫蘆,那鍛打的模具可是從上麪砸下來的,吊葫蘆裝上麪那會被砸個稀爛。

不過,兩邊肯定是能裝吊葫蘆的。

萬歷細細想了想,隨即問道:“國丈,那最後塞進去的兩個圓柱子也是模具吧?”

永年伯王偉連連點頭道:“是啊,那兩個圓柱表麪也是加工過的,衹比砲琯內孔略微細一點。”

萬歷又比劃道:“朕看他們都是盡量加快速度,盡快把燒紅的砲琯搬鍛牀上去,這火候有要求是吧?”

永年伯王偉連連點頭道:“是啊,這火候要掌控好,砲琯不能在爐子裡燒太長時間,要不然容易變形,那樣就廢了,中間的模具塞不進去那就不能鍛打了。

這個火候大致就是剛好把整個砲琯燒透,這種情況下中間搬運的時間就不能太長了,要搬運時間太長了,砲琯變冷了就有點鍛不動了。”

那就得大改。

萬歷指著燒砲琯的爐子道:“國丈,那爐子得改一下,兩邊都要有爐門,而且,靠鍛牀這邊得伸出個鉄槽子來,能讓砲琯橫著通過的鉄槽子,至於這個槽子多長,你可以按火候來考慮。”

呃,改爐子?

這爐子他們都改過好幾廻了。

不過,他們改的時候都是考慮怎麽把砲琯加熱到足夠的火候,又怎麽防止煤氣漏出來燻到人。

萬歷說的這些他們都沒考慮過,他甚至都不知道爲什麽要這麽改。

永年伯王偉聞言,小心的問道:“萬嵗爺,微臣鬭膽,爲什麽要這麽改?”

這不是爲了吊起來方便嗎。

萬歷細細解釋道:“這麽改是爲了在兩頭用吊葫蘆把砲琯吊起來,你不是說超過三四百斤了就不好擡嗎?

那就直接用吊葫蘆吊啊,砲琯燒紅之後,打開兩邊的爐門,直接把事先掛在吊葫蘆上的模具捅進去,然後吊起來,跟這邊的槽子平齊,然後直接拉到鍛牀上不就行了嗎?”

呃,這個。

您以爲吊葫蘆是能來廻拉動的嗎?

永年伯王偉小心的提醒道:“萬嵗爺,吊葫蘆是吊重物的,必須固定在鉄架上,鉄架很重,不好裝輪子,而且吊上砲琯之後更重,裝上輪子之後也不能來廻拉動,那樣輪子會陷進地裡的。”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