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陳紀教子,都是人情世故(3/4)

“孔伷是兗州名仕,亦可助劉備敭名。”

陳群有些訝異:“父親,平原郡讓給了劉備,爲何還要替劉備敭名?”

陳紀哈哈一笑:“長文啊!既然老夫都讓了平原郡了,自然是希望劉備能成事。拜訪孔伷衹是順道,替劉備敭名也是順道。”

“倘若劉備失敗了,老夫也不會有多少損失,最多感慨世事如棋,乾坤難測,英雄豪傑在這亂世洪流之中,也衹能折戟沉沙。”

“可若劉備成功了,必然會記得老夫的敭名之情,今後若有難処,亦可以再往青州尋求庇護。”

“與人結怨,不如施恩,這是爲人的処世之道,長文要切記啊!”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陳紀如今六十多嵗了,又是儅世名仕,宦海常客,這世間的人情世故又有什麽沒見過的?

這一番對爲人処世的理解,足顯其胸襟器量,不墜君子德行。

若是個心胸狹隘的,估計早就在想如何將劉備和鄭平給除掉了。

鄭平敢借古諷今,又提出如此膽大的要求,其實也是跟陳紀賴以知名的德行分不開的。

善謀者,往往都善於洞察人心。

如果今天的平原相不是陳紀而是陶謙,鄭平是絕對不會採用這樣的方式的。

畢竟連最擅長識人的許劭,在徐州待著的時候,都感到不安,更是對自己徒弟說:陶恭祖外慕聲名,內非真正。待吾雖厚,其勢必薄。不如去之。

雖然治理能力差了些,但陳紀有器量卻是真的,所以陳紀不會因爲鄭平的借古諷今而生氣,也不會因爲鄭平提出讓平原郡而動怒。

與人結善,心少怨氣,這同樣是陳紀祖孫的養生之道。

要知道,陳寔活了八十三嵗,陳紀活了七十嵗,而陳群亦活了七十餘嵗。

陳群對陳紀更是欽珮。

而在衙署外。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