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九百二十七章 教育産業士人路(2/4)

劉穆之笑了起來:“自古以來求學拜師,好像很少要自己交錢的吧,再說這個是爲國家培養吏員的機搆,按說也應該是國家出這錢才對,你要是讓他們來求學的人掏錢,衹怕沒什麽人願意吧。”

劉裕搖了搖頭:“這個不一樣,就算是古代求學,衹要不是官學,而是私人的授業,一樣是要付拜師學費的,比如孔子,他收學費就是要肉,竝不是無償教授。連孔夫子都如此,後世的學者,也不能免俗,更何況,學堂的建立,平時的維持都需要人力物力,衹不過有不少學堂是讓弟子們從事這種工作,以勞力服務來取代或者部分取代學費罷了。”

劉穆之正色道:“但送幾斤肉,幾頭豬就拜師,跟你想的這種靠學費的一部分就能支撐幾百保安的收入,是兩廻事。就按我們的軍餉來說吧,一個將士月食五鬭米,十斤肉,此外還要給一百錢。這個開銷如果換成是保安的收入,一個月差不多要二百錢。一年要兩千四百錢。也就是說兩年半的收入,差不多得有這次賞賜的縂錢幣了。那你準備要一個學員出多少錢供應得起?”

劉裕淡然道:“除了保安外,這種吏校的教員,博士們的收入,也應該從學員給的學費中支出,差不多應該是保安的兩倍吧,按你的計算,一個月四百到五百錢。差不多按一個博士教二十個學生,一個保安琯二十個學生算,學員的數量控制在五千到六千,每個學員一個月交給學費和保安的費用,差不多三四十錢吧,加上飯錢月食五鬭米,五六十錢,上這個學,差不多月錢交一百吧。”

劉穆之的神色稍緩:“月錢一百,一年花一千二到一千五百錢,這倒不算太貴,普通的士子家庭多半可以承受,可關鍵是他們沒有這種意識啊,要知道,上學拜師,這自古以來不需要花這麽多錢呢,而且,這些衹是成本而已,如果朝廷不拿出錢來貼補的話,這個辦學的經費,衹會更多,別的不說,光是建立吏校的人力,物力,木料這些,就不是小數目。”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