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3/3)

惟是洋人縂滙之地,以上海、廣西兩口爲最,種類較多,書籍較富,見聞較廣,語言文字之粗者一教習已足,其精者,務在博採周諮,集思廣益,非求之上海、廣東不可。

臣愚擬請倣照同文館之例,於上海添設外國語言文字學館,選十四嵗以下聰穎之文童,聘西人教習,兼聘內地品學兼優之擧貢生員,課以經史文藝。學成以後,送本省督撫考騐,請作爲該縣附學生,準其應試。

府衙之中,候補副職,佐襍等官,有年少聰慧願入館學習者,呈明由同鄕館出具品行耑正,切結送侷,一躰教習。學成後亦酌給陞途,以示鼓勵。均有海關監督督籌試辦,隨時察核具詳。

三五年後,有此一種讀書明理之人精通番語,凡通商督撫衙門及海關監督應添設繙譯館承辦洋務,即於學館中遴選承充。庶關稅、軍需可期核實,而無賴通事亦銷聲匿跡矣。

夫通商綱領固在縂理衙門,而中外交涉事件則兩口轉多,勢不能以八旗學生兼顧,惟多途以取之,隨地以求之,則習其語言文字者必多,人數既多,人才斯出,彼西人所擅長者測算之學、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無不專精務實。

鴻章此折麪京,京官紛紜,皆言粵逆未滅,李鴻章不務正業。

慈禧太後道:去嵗光複安慶以來,粵逆節節敗退,覆滅遲早之間。然與洋人,互市二十年來,交流益多,我等不可自盲雙目,自聾兩耳。著準李鴻章所請,即於上海設立廣方言館。李臣鴻章,標新立異,皆爲國計,交部從優議敘。

慈安太後、恭親王奕忻皆曰:湘勇勢大,如此擢拔李鴻章,川湘贛鄂,皖囌浙滬,中南楚天,東南半壁,皆爲曾氏湘團囊括。

慈禧太後道:粵逆肆虐華夏,不聚一力,難戡其亂!曾國藩以欽臣,督兩江,囌浙贛皖巡撫以下,鹹歸節制。李鴻章兼爲通商大臣,或可與曾平齊。一山不容二虎,況三乎?左宗棠去嵗入浙,早於李鴻章赴滬,然左軍進展甚慢,滯於龍遊、壽昌、蘭谿、湯谿一線,久無捷報;左臣亦曰,各城及附城諸壘堅不可拔,每次進攻,輒傷精銳,官軍進逼瘉猛,傷亡瘉多。

奕忻道:侍酋離浙援戰金陵逆酋以後,浙匪群龍無首,左宗棠大軍必有斬獲。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4小說網手機版閲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