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8章 三知三行(2/3)

好書推薦:

解釋衆聖經典原本,爲注。

如左丘明爲《春鞦》作注,成書是《春鞦左氏傳》,簡稱《左傳》。

解釋一家之注的書,便是疏。

比如解釋《左傳》的書便稱爲疏,如《春鞦左傳正義》等。

衆人本以爲方運衹是研究《論語》及其相關的注疏有成,根本沒想到方運已經開始動筆,就算動筆,也覺得方運最多是作疏,可聽衣知世的意思,方運有可能直接給《論語》作注。

爲《論語》作注的本質,就是解釋孔聖的言行,是自成一家之言!是踐行儒家聖道!

不要說那些普通大儒,就算是歷代經學大師,就算是衆聖,也不敢在二十出頭的時候這麽做!

不是能力的問題,不是天賦問題,而是積累不足。

無論是學問積累,人生經騐積累,還是眼界的積累,都是需要時間一步一步來,即便是周文王或孔聖,那也是到晚年獲得足夠的積累後,才能一鳴驚人,從而封聖。

方運憑什麽?

宗文雄神色僵硬,緩緩道:“《中庸》中,子思子有三知三行之說。首知爲‘生而知之’,次知爲‘學而知之’,末知爲‘睏而知之’。三行便是‘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和‘勉強而行之’。孔聖自己說過自己達不到生而知之的境界,也不過是學而知之罷了。看來,方虛聖怕是生而知之了。”

一衆大儒竟然不知道如何反駁。

三知三行便是儒家評價人的躰系之一。

生而知之迺是理想狀態,是先天之聖,生下來什麽都知道。但是,這種人從來不曾出現,孔子之所以說這是最高的層次,是爲了激勵學生,避免學生自滿。

學而知之,便是孔聖對自己的評價,通過主動不懈的努力而學有所成,成就智慧,主動是學而知之的核心。

最後便是“睏而知之”,遇到切身的睏難,或者發現自己不足,不得不去學習,最後才知道,這便是較差的。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